Episodes

Wednesday May 24, 2023
Wednesday May 24, 2023
编按: 大约在2004年前后,在中国令人瞩目的快速经济增长中,一批学者提出了“北京共识”和“中国模式”。在去年的共产党二十大上,习近平抛出了“中国式现代化”,为其所谓“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增添了新的高频话语。而从“中国模式”到“中国式现代化”,其主旨都在于拒绝政治上的开放,也就是拒绝官方所谓“西方”民主宪政制度。在政治社会学中,现代化理论是一个有重大、持续影响力的学说,其核心关注在于民主产生与存在的社会经济条件。从现代化理论的角度,如何评价习近平所谓“中国式现代化”,以及如何看待中国民主转型的机会与共产党一党专制的未来?今天,自由民主是否依然只是西方价值观,并非晚清以来已发生深刻变化的中国价值观的一部分?当习近平提出“中国式现代化”时,中国的改革开放已经终止,不仅经济面临困难,在政治、社会、意识形态方面似乎也危机四伏。“中国模式”和“北京共识”是否像一些政治学家所认为的那样,是一种威权的现代化(authoritarianmodernization)或合法化威权(legitimizing authoritarianism)? “中国模式”下的增长活力是否基本或趋于耗尽?中国能否创下先例、不经历民主化而上升为发达国家? “中国模式” 以及习近平的新极权主义,与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官方所渲染的民族复兴梦是否有着深刻的矛盾?我们认为,这些问题有着高度的重要性,值得跨学科、多角度的分析探讨。为此,《中国民主季刊》特邀美欧等地专家学者,在线举行了研讨会, 以下是根据 柯蕾( Chloe Froissart,法国东方语言与文明研究院教授、《中国民主季刊》编委)录音整理的发言摘要。

Wednesday May 24, 2023
Wednesday May 24, 2023
编按: 大约在2004年前后,在中国令人瞩目的快速经济增长中,一批学者提出了“北京共识”和“中国模式”。在去年的共产党二十大上,习近平抛出了“中国式现代化”,为其所谓“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增添了新的高频话语。而从“中国模式”到“中国式现代化”,其主旨都在于拒绝政治上的开放,也就是拒绝官方所谓“西方”民主宪政制度。在政治社会学中,现代化理论是一个有重大、持续影响力的学说,其核心关注在于民主产生与存在的社会经济条件。从现代化理论的角度,如何评价习近平所谓“中国式现代化”,以及如何看待中国民主转型的机会与共产党一党专制的未来?今天,自由民主是否依然只是西方价值观,并非晚清以来已发生深刻变化的中国价值观的一部分?当习近平提出“中国式现代化”时,中国的改革开放已经终止,不仅经济面临困难,在政治、社会、意识形态方面似乎也危机四伏。“中国模式”和“北京共识”是否像一些政治学家所认为的那样,是一种威权的现代化(authoritarianmodernization)或合法化威权(legitimizing authoritarianism)? “中国模式”下的增长活力是否基本或趋于耗尽?中国能否创下先例、不经历民主化而上升为发达国家? “中国模式” 以及习近平的新极权主义,与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官方所渲染的民族复兴梦是否有着深刻的矛盾?我们认为,这些问题有着高度的重要性,值得跨学科、多角度的分析探讨。为此,《中国民主季刊》特邀美欧等地专家学者,在线举行了研讨会, 以下是根据王天成(中国民主转型研究所所长,《中国民主季刊》主编)录音整理的发言摘要。

Wednesday May 24, 2023
Wednesday May 24, 2023
编按: 大约在2004年前后,在中国令人瞩目的快速经济增长中,一批学者提出了“北京共识”和“中国模式”。在去年的共产党二十大上,习近平抛出了“中国式现代化”,为其所谓“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增添了新的高频话语。而从“中国模式”到“中国式现代化”,其主旨都在于拒绝政治上的开放,也就是拒绝官方所谓“西方”民主宪政制度。在政治社会学中,现代化理论是一个有重大、持续影响力的学说,其核心关注在于民主产生与存在的社会经济条件。从现代化理论的角度,如何评价习近平所谓“中国式现代化”,以及如何看待中国民主转型的机会与共产党一党专制的未来?今天,自由民主是否依然只是西方价值观,并非晚清以来已发生深刻变化的中国价值观的一部分?当习近平提出“中国式现代化”时,中国的改革开放已经终止,不仅经济面临困难,在政治、社会、意识形态方面似乎也危机四伏。“中国模式”和“北京共识”是否像一些政治学家所认为的那样,是一种威权的现代化(authoritarianmodernization)或合法化威权(legitimizing authoritarianism)? “中国模式”下的增长活力是否基本或趋于耗尽?中国能否创下先例、不经历民主化而上升为发达国家? “中国模式” 以及习近平的新极权主义,与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官方所渲染的民族复兴梦是否有着深刻的矛盾?我们认为,这些问题有着高度的重要性,值得跨学科、多角度的分析探讨。为此,《中国民主季刊》特邀美欧等地专家学者,在线举行了研讨会, 以下是根据罗小朋(经济学家、原浙江大学教授)录音整理的发言摘要。

Wednesday May 24, 2023
Wednesday May 24, 2023
编按: 大约在2004年前后,在中国令人瞩目的快速经济增长中,一批学者提出了“北京共识”和“中国模式”。在去年的共产党二十大上,习近平抛出了“中国式现代化”,为其所谓“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增添了新的高频话语。而从“中国模式”到“中国式现代化”,其主旨都在于拒绝政治上的开放,也就是拒绝官方所谓“西方”民主宪政制度。在政治社会学中,现代化理论是一个有重大、持续影响力的学说,其核心关注在于民主产生与存在的社会经济条件。从现代化理论的角度,如何评价习近平所谓“中国式现代化”,以及如何看待中国民主转型的机会与共产党一党专制的未来?今天,自由民主是否依然只是西方价值观,并非晚清以来已发生深刻变化的中国价值观的一部分?当习近平提出“中国式现代化”时,中国的改革开放已经终止,不仅经济面临困难,在政治、社会、意识形态方面似乎也危机四伏。“中国模式”和“北京共识”是否像一些政治学家所认为的那样,是一种威权的现代化(authoritarianmodernization)或合法化威权(legitimizing authoritarianism)? “中国模式”下的增长活力是否基本或趋于耗尽?中国能否创下先例、不经历民主化而上升为发达国家? “中国模式” 以及习近平的新极权主义,与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官方所渲染的民族复兴梦是否有着深刻的矛盾?我们认为,这些问题有着高度的重要性,值得跨学科、多角度的分析探讨。为此,《中国民主季刊》特邀美欧等地专家学者,在线举行了研讨会, 以下是根据录音整理的白夏先生(Jean-Philippe Béja, 法国国家科学研究院研究员)的发言摘要。

Tuesday May 02, 2023
Tuesday May 02, 2023
摘要: 当代中国知识份子在1989年之后的短暂停滞之后,大约在1990年代中后期重新出发,试图在更具学理性的层面阐释自由民主的普世价值,探讨中国的未来及通向未来的道路。这一历程是如何展开的,与前人的努力有什么关联,经历了哪些论战与困惑,自由主义如何推动民主运动与维权运动?本刊副主编、芝加哥大学客座教授滕彪,与知名公共知识分子、中国社科院研究员徐友渔教授的这篇访谈,即因着这些问题而发生。

Sunday Apr 30, 2023
Sunday Apr 30, 2023
作者邓聿文,原中共中央党校校刊《学习时报》副编审。
摘要: 本文上篇讨论了习近平上台前中共面临的权力困局以及习为强化自身权力与地位所采取的手段和策略,但要完整地解释习的独裁权力的形成,还必须深入其内心,了解、探讨和研究他的性格特质和认知模式。为此,下篇集中讨论习的人格特质及其可能后果。

Sunday Apr 30, 2023
Sunday Apr 30, 2023
作者王维洛,德国工程博士,曾在南京大学以及德国多特蒙德工业大学任教,长期研究中国环境和水资源问题。
摘要: 中国的国际河流众多,主要分布在三个少数民族居住的地区:东北、西南和西北。虽然中共政府提出了以国家主权为核心的处理国际河流使用的基本原则,并以此为理由拒绝签署《国际水道非航行使用法公约》,但是在处理国际河流使用问题的政策上却展现出巨大的地缘差异。
文章发表于《中国民主转型季刊》第二期

Sunday Apr 30, 2023
Sunday Apr 30, 2023
摘要:受《中国民主季刊》委托,王柏先生对旅居巴黎的张崑博士做了这篇访谈。他们对民主的不同层面、社会与政权的关系,以及身份平等的意涵做了深入讨论、提出了不同的见解。他们突出强调了“自愿行动”,以期从一个独特角度为中国的民主化进路提供启示。

Wednesday Apr 26, 2023
Wednesday Apr 26, 2023
摘要:在政治上、社会组织上和世界秩序上,中国的秦汉体制大一统观念或“中华秩序”,代表的是一个非常不同的替代方式。随着中国国力的增长,这个替代观念会越来越深刻地影响到不仅是中国的未来,也是整个世界的未来。中国和世界各国和平共处只有一个可能,就是放弃“中华秩序”,改革秦汉政体,走向民主宪政。芝加哥大学法学院客座教授、《中国民主季刊》副主编滕彪对乔治亚理工大学纳恩国际事务学院教授、《中华秩序》作者王飞凌的专访,探讨的就是这个概念的内涵、发展和影响。

Monday Apr 24, 2023
Monday Apr 24, 2023
摘要:汉人和各少数民族,命中注定要永远当邻居。我的希望是,中原的掌权者在和少数民族打交道时,能够做到以诚相待,以理服人。只有这样,汉人和各少数民族才能够创造出一个共同的美好未来。
胡平是中国民主运动最杰出、多产的思想家之一。他的新书《要得公道,打个颠倒:中国民族问题与民主转型》2021年10月由台湾渠成文化公司出版。这是一部文集,收入了胡平从1997年到2021年发表的四十余遍有关中国民族问题与民主转型的文章。和胡平的十多部其它著作一样,《要得公道,打个颠倒》对中国民主运动面临的一些重大课题进行了理性、细致的分析,是一本难得的好书。
胡平具体分析了近年里的诸多民族冲突,也对苏联的解体进行了理论探讨。他还详细介绍了在印度的藏人居住区和藏人在境外实践民主的成就。在这些方面,我佩服胡平的功力,也同意他的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