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主季刊

《中国民主季刊》(China Journal of Democracy)由中国民主转型研究所主办,为您提供关于中国、民主与民主化的新知识与新观点

Listen on:

  • Apple Podcasts
  • Podbean App
  • Spotify
  • Amazon Music
  • iHeartRadio
  • PlayerFM
  • Podchaser
  • BoomPlay

Episodes

Saturday Jun 01, 2024

哪些因素塑造和影响了今天中国的法律制度?极权制度之下法律如何运作?“双重国家”(dual state)理论是否可以解释中国的政法结构?维权律师和人权捍卫者能够推动党国体制下的法治发展吗?中国正在走向法西斯主义吗?“法治是民主化的先决条件”能够成立吗?就这些问题,《中国民主季刊》副主编、纽约城市大学亨特学院客座教授滕彪博士对孔杰荣(Jerome A Cohen)教授进行了专访。孔杰荣是纽约大学荣休教授,是西方研究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的开创者。

Saturday Jun 01, 2024

在世界各大国中,中国家庭住房拥有率最高, 99.5% 的农户拥有自己的住房,城镇住房拥有率也达到了 96%。但是中国的房产所有权却是全世界最不稳定的。实现土地国有化是中共的初心,直到 1982 年宪法得以实现。城市土地一夜之间归国家所有,为中共政权的续命提供了巨大的财政保证。

Saturday Jun 01, 2024

在实行政治民主化的道路上有两种截然不同的政治主张。暴力革命观认为,不进行暴力革命就不能推翻专制政权。改良主义者认为,暴力革命的结果只是以暴易暴,不能摆脱专制——革命——新专制的恶性循环。如果我们把这两种观点综合起来看,就会陷入到民主道路中的一种怪圈之中:一方面,非暴力不能去除专制;另一方面,暴力革命的结果可能只带来新专制。如果上述怪圈能成立的话,中国未来的前途就是“恶的无限”了。本文作者对上述怪圈提出质疑,认为它未必是历史现实中的悖论,也可能是我们思维世界所构造的矛盾,在革命与改良之间存在某种中间地带。有的读者可能会不同意文中的某些看法。《中国民主季刊》作为公共平台,致力于促进不同观点的相互了解、沟通,欢迎持不同看法的学人赐稿、争论。

Wednesday May 08, 2024

英博登的研究旨在厘清中国政府是如何与联合国的不同人权机构打交道的。中国从1982 年首次参与联合国人权体系开始,直到 2017 年,是这个国际体系中的“制定者、推广者、接受者、限制者还是破坏者?”这些解读又如何能帮助我们更广泛地理解中国对其他国际机构的态度和行为?

Wednesday May 08, 2024

进入“改革开放”时代后,随着“群众运动”的解体,“群众”转变为“市民”。“市民”性质为“逐利的个体”,历史上也被称为“布尔乔亚”,以追求“排他性财产权”为其最根本的特征。基于这一社会现实,本文下篇通过辨析作为最基本的“权利”的“财产权利”的双重内涵,即个体与集体之间的“最先占有者的权利”内涵和个体与个体之间的“排他性财产权”内涵,探讨以“市民”为基本要素,经由“最先占有者的权利”的充实而得到“个人权利”的完整内涵,进而走出一条基于“个人权利”的“中国的民主化”的道路的可能性。

Tuesday Apr 30, 2024

35 年前,声势浩大的天安门民主运动以被残酷镇压而告终,中国与第三波民主化擦肩而过。重视从过去的失败中学习,才更可能在未来取得成功。那场运动的经验教训是否得到了正确的总结?如何看待公民抵抗在香港所遭受的严重挫败?为什么我们必须坚持非暴力抗争作为争取自由民主的手段?如何改进我们运用这种抗争技术的技能,从而提升成功的机会? 《中国民主季刊》芮朝怀就这些问题,与《北京之春》荣誉主编、中国民主转型研究所荣誉所长胡平先生做了以下对谈。
点击下载全文:https://chinademocrats.org/?p=3110
点击下载杂志完整版:https://chinademocrats.org/?p=3092

Tuesday Apr 23, 2024

点击下载全文和杂志完整版:https://chinademocrats.org/?p=3101
从世界范围看, 1989 年天安门民主运动当属规模最大的非暴力行动之一。当时参与者普遍认为必须坚持非暴力,维持了良好的非暴力纪律。它的被残酷镇压,在无数人们心中造成了巨大冲击,包括质疑非暴力在中国的可行性。特别是近 10 多年来,随着许多人对改革期待的破灭,主张暴力反抗的人显著增多。 因而,距天安门民主运动 35 年之后的今天,活动分子、网络评论人士仍在激烈地争论着暴力与非暴力的问题。争论既发生在国内外许多私下谈话中,也发生在有言论自由的海外网络平台上,例如推特 (X)。主张暴力的人认为,非暴力只适合于统治者相对更仁慈或有某种自由民主的国家。主张非暴力的人经常会遭到“围攻”,他们的人格、动机甚至也被质疑贬损。 民间暴力思想兴起的主要原因是什么?暴力主张者们所说的“暴力”究竟指的是什么,是民间武装起义、军人的政变还是其他,其中的问题何在?他们所持的理由,从世界范围人类自由事业的经验看,是否成立?非暴力只适合于统治者仁慈或有某种自由民主的国家,这种看法的盲点何在?“非暴力不适合中国”,是否对 1989 年民主运动失败教训的正确总结?如何增强人们对非暴力抗争的信心,为有效地在中国开展非暴力抗争奠定必要的思想、认知基础? 《中国民主季刊》约请部分国内外专家、活动人士,进行了以下笔谈。简短的一组笔谈,对于讨论这样一个重大的问题,自然是远远不够的。我们的期望主要不在提供答案,而在促进进一步讨论。理清思路,是有效行动和最终成功的前提。

Tuesday Apr 23, 2024

点击下载全文和第二季完整版:https://chinademocrats.org/?p=3095
这是当代著名民主问题研究专家戴雅门 (Larry Diamond) 教授 2023年 12 月 6 日所作的、第 20 届西摩·马丁·利普塞特年度世界民主讲座。他从权力、绩效和合法性三个方面探讨了如何重振世界民主的势头。在讨论全球民主所面临的挑战时,戴雅门教授也对香港、台湾和习近平统治下的中国给予了敏锐的关注。“世界的自由事业是不可分割的”,戴雅门教授说。此文发表于 2024 年 4 月 1 日出版的美国《民主季刊》第 23 卷第 2 期 (Journal of Democracy,Volume 35, Number 2 April 2024, https://muse.jhu.edu/pub/1/article/922830)。感谢《民主季刊》提前分享英文原文,使我们得以快速翻译此文、发表其中文版。

Friday Apr 05, 2024

以色列遭恐袭与加沙人道危机;伊朗人权活动家获诺贝尔和平奖、萨哈罗夫奖;上海万圣节中的行为艺术;阿根廷、荷兰大选,右翼领导人胜出; 香港警方悬赏海外活动人士;科罗拉多州最高法院否定特朗普竞选资格;欧洲议会强烈谴责中国政府强制同化藏族儿童;以色列最高法推翻内塔尼亚胡司法改革的一项关键内容

Friday Apr 05, 2024

在过去半个多世纪中,公民非暴力抵抗超越了武装斗争成为革命运动最常使用的动员形式。然而,从世界范围看,近10多年来,公民抵抗的收效有所下降。其中的原因是什么?可以从中得到哪些教益?这正是艾瑞卡·切诺维斯(Erica Chenoweth)此文分析讨论的重点。该文首发于美国《民主季刊》2020年第3期(Journal of Democracy, Volume 31, Number 3, July 2020,pp. 69-84, https://muse.jhu.edu/article/760088)。

Copyright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Podcast Powered By Podbean

Version: 20241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