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pisodes

Monday Nov 20, 2023
Monday Nov 20, 2023
请点击下载全文或第四季杂志完整版:https://chinademocrats.org/?p=1965
“文革”结束后,中国经济处于崩溃边缘。中共领导人意识到必须改弦易辙,于是在接下来的20余年中,开启改革开放,引入市场调节,加入WTO,力图融入世界。在所谓“中国模式”下,经济一度高速增长,成为世界工厂。进入习近平新时代后,这种模式遭到空前挫折,发达国家正关上大门。它们在剥夺中国正当的发展权吗?“中国模式”为何漏洞百出?为什么抗拒要素市场发育,中国的农业和城市化走上歧途?中国现代化还有生机吗?美国三一学院经济系荣休教授文贯中先生最近撰文,认为中国经济已被党国体制绑架,正失去百年不遇的现代化机会。这个判断所依据的逻辑成立吗?带着这些问题,《中国民主季刊》编辑张杰博士专访了文贯中教授。

Monday Oct 30, 2023
Monday Oct 30, 2023
欢迎下载全文或杂志完整版:https://chinademocrats.org/?p=1958
中国的一党专制政权曾表现出很强的韧性、适应能力。习近平所建立的新极权体制,是否也同样有这种韧性和能力?它是否有能力修复最近显然陷入困境的经济?中国的经济发展程度是否已经使民主化变得更加可能?它是否可以不经历民主化而成为一个发达国家?美国及西方一些国家所说的“中国威胁”是什么?中国将来如果分裂,会有什么可能后果?《中国民主季刊》主编王天成就这些普遍受到关注的问题,采访了哥伦比亚大学政治学教授、著名中国问题专家黎安友 (Andrew J. Nathan)。黎安友教授长期关注中国民主人权问题,曾帮助过许多中国学者、活动人士。今年恰逢他八十大寿,我们做这篇访谈也是本刊全体同仁对黎安友教授的祝贺、感谢和致敬!

Thursday Sep 28, 2023
Thursday Sep 28, 2023
近十余年来,在中国自由主义的内部产生了四次“左右之争”,它们分别围绕着分配正义、改良与变革、#MeToo以及川普主义展开。中国语境下的左翼自由主义在这四次论争中逐渐成型,并且不断参与到本土的议程设置之中,与此同时,左右两翼自由主义的分歧也在论争中愈益明晰。这些分歧的维度除了受到两翼各自的理论来源的影响,也深刻地受到中国独特的历史进程与过往思潮的形塑。本文旨在对这四次论争进行整理、探究、分析、总结,以期有益于中国自由主义的未来发展。

Wednesday Sep 20, 2023
Wednesday Sep 20, 2023
这篇文章值得仔细阅读、寻味,以作为未来的镜鉴。它2006年发表于美国《民主季刊》(Journal of Democracy Volume 17, Number 1 January 2006)。作者穆 • 史蒂文·菲什( M. Steven Fish)教授比较研究了20多个后共产主义国家议会的权力与民主转型的成效,得出结论认为更强的立法机构有助于推动实现更强的民主,民主化的推动者在转型开始后应以建设强有力的议会为核心任务之一。

Wednesday Sep 20, 2023
Wednesday Sep 20, 2023
该文是当代民主转型研究的奠基作品之一,1970年发表于《比较政治》杂志(Comparative Politics, Vol. 2, No. 3 (Apr., 1970), pp. 337-363)。与强调社会经济文化条件的现代化学者不同,作者丹可沃特·罗斯托(Dankwart A. Rustow)主张分析民主转型的动态政治过程。他将这种政治过程划分为预备(抗争)、决定和习惯三大阶段。他认为民主发生的唯一背景条件是国家统一。原文译文21000多字,为方便阅读,发表时做了大幅删节,特别是略去了许多关于方法论和背景文献的讨论。请读者注意,该文发表时第三波民主化还没有开始,因而所引案例是早先的,转型所经历的时间相对更长。但文章的动态分析视角和转型阶段划分,为后来的研究者所广泛采用。

Sunday Sep 17, 2023
Sunday Sep 17, 2023
长期以来,西藏流亡政府(即西藏行政中央)一直指责中国对藏人进行的是“文化灭绝”。但是,西藏著名作家、亚洲之巅研究中心(High Asia Research Center)的创始人降央·诺布(Jamyang Norbu)认为,“种族灭绝”才是更合适的说法。《中国民主季刊》编辑艾美莉亚•庞(Amelia Pang)就此与降央·诺布做了访谈。诺布分析了1950年以来在西藏发生的一些严重事件,认为中共的政策从未偏离过消灭藏民族这一最终目标。

Sunday Sep 17, 2023
Sunday Sep 17, 2023
本文拟就近二十年来流行于知识界的一些“中国模式”理论进行批判性的评议。中国模式论的主旨,是将中共一党制与有限的民主元素相结合,从而创建出一种不同于西方自由民主制,但又具有道德正当性的理想政体。中国模式论的支持者认为他们的理想政体既是道德上可欲的,又是现实中可行的,因为根据他们的判断,中国共产党为了长期执政,有意愿与人民共享权力。这是本文下篇,它将指出,对于中共来说,渐进有序地与人民分享权力风险极大。出于对公民参政的惧怕,保持并完善国家暴力机器可能更符合共产党的利益考量。并且,中共非但尚未穷尽其镇压人民的手段,反而有办法将国家暴力机器的运转遮掩起来,以降低其使用赤裸裸暴力的频率。对中共统治逻辑和利益计算的误判,使得那些力图将中共一党制与民主元素相结合的改革思路成为理论家的一厢情愿。

Sunday Sep 17, 2023
Sunday Sep 17, 2023
王大卫(笔名)先生文章《当代中国极右、中右、中左、极左的相互关系》(《中国民主季刊》2023年第1期)针对中国自由主义与右翼、甚至“极右”的关系进行了独到剖析。笔者赞同王文中的大部分事实判断,但对另一部分事实判断不无保留意见,遂撰此文与王先生商榷,以期抛砖引玉。

Wednesday Sep 06, 2023
Wednesday Sep 06, 2023
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西方民主国家的社会福利不断增长,形成所谓“福利竞赛”,但弊端也随之出现,如国家税收越来越重,政府财政不堪重负等。同时,任何消减福利的政策,都会引起抗议、罢工、骚乱,甚至执政党垮台。中国未来的民主转型会陷入“福利竞赛”泥潭吗?本文在比较中西福利制度的基础上指出:当今中国社会福利存在“福利倒置、福利等级制、逆向福利”的基本特征,未来中国民主转型不会发生所谓福利竞赛,而是重建与民主社会相适应的新社会福利制度。

Wednesday Sep 06, 2023
Wednesday Sep 06, 2023
有人群的地方就有左中右,在多党制国家,根据选举制度、传统、选民利益和观念等形成不同光谱的、动态的左右派别。但中国的左右之争却经常出现语境误植、概念不清的混乱。厘清左右之争背后的真问题,对中国具有极为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中国的左右之争在争什么?与欧美的左右之争有何相同与不同?是否存在“问题殖民”,从而讨论的问题和中国现实脱节?政府越少、福利越小越好吗?自由和平等之间、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之间、市场竞争与社会福利之间能否平衡,如何平衡?当今中国政权的性质是社会主义、共产主义还是国家资本主义、权贵资本主义,还是兼而有之?中国的现实是太“左”了还是太“右”了?中国有左翼自由主义吗?中国悬殊的贫富差距对未来的民主转型和稳定会有什么影响?“左”和“右”的定义是否一成不变,又如何变化?在没有宪政制度的情况下,左右之争还有意义吗?是否可能超越左右,应否以及如何超越?如果我们不仅关心观念的辨析,也关心中国的民主前景和人民的福祉,如何看待与左右光谱有关的形形色色的派系——自由至上主义、民主社会主义、市场原教旨主义、进步主义、新自由主义(Neoliberalism)、社会自由主义(Social Liberalism)、新左派、新权威主义、民粹主义、保守主义?《中国民主季刊》特邀部分专家学者,进行了以下笔谈。参与笔谈的包括左右不同立场的作者。本刊作为一个公共平台,致力于增进不同观点的相互了解、交流与交锋,欢迎持不同看法的学人赐稿。